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

返回

      窄带隙锡铅钙钛矿对于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组件(TSM)至关重要,然而,其商业化仍受限于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挑战。鉴于此,2025年8月21日中山大学吴武强&上海交通大学仰志斌于AM刊发通过氧化块链分子工程打破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三难困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氧化触发的块链分子(BCM)界面工程策略,该策略修饰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表面,并通过生物相容性芦丁分子及其氧化衍生物的协同作用,在埋藏的 PEDOT:PSS/Sn-Pb钙钛矿界面处构建动态功能层。该方法通过对结晶和载流子动力学的顺序调控,以及通过协同配位和氢键作用持续钝化缺陷,实现了从成膜到运行寿命的全周期优化。由此制备的窄带隙器件分别实现了23.50%(0.045 cm²)和17.10%(10.4 cm²)的冠军效率。全钙钛矿TSM(10.4 cm²)的孔径效率达到23.00%(有效面积效率为24.30%),并且在连续照明640小时(外推TPCE80寿命为3900小时)和15个昼夜疲劳测试循环后仍保持约90%的效率。此外,BCM的双重保护效应(物理屏障和化学螯合)使严重受损TSM在模拟暴雨条件下的铅泄漏减少了90%,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分子策略,可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规模的创新迈向工业化应用。


主办单位:辽宁优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辽ICP备2023003043号